在美国开一家接收Opt身份志愿者的公司能活下去吗
这个事儿我实践过,结果挺一言难尽的。
刚开始的时候想法和大家一样简单,既然这批留学生战友们在美国一时找不到大厂全职工作,不如大家都做志愿者合伙拼一把,给未来拼出一条路来。
于是遇到的首要一个问题:成本压不下来。
做之前想到过不碰实体,不做商品买卖,只做咨询、培训相关服务,员工都是远程办公,这样就能省掉办公室的房租、水电、仓储物流等一大笔成本。
后来学到这些开支管理学上叫固定成本,意思是企业只要存在就得不断出这个钱来维持,把固定成本做低,是企业生存最容易的策略,也是近乎唯一的策略。
但是还有一个是人力成本,在美国贵的吓人。
志愿者这个头衔名义上是不需要工资的,实际工作里面还是需要给人发钱的。
刚开始把“志愿者”当了真,大家组织在一起正常分工合作,结果发现人家根本不干活。
- Zoom小组开会?摄像头是不可能开的,只有参会成员一行人名。
- 在小组群聊中群发任务?slack里面点个赞敬个礼就完事儿了。
- 私聊问任务进展?隔了很久回一句“我在研究”
- 给任务加个截止日期?“这两天我有事”
主打一个不确定性,以上都是有礼貌的回复。大多数都是已读不回,反正你不发我工资我也不干活。
这样下去项目完全没法推进,随便一个人都能拖慢整个团队的进度。
于是在团队里面找零星有积极性的成员商量,公司找甲方接项目拿钱。就是说公司找甲方A,接一个项目3个月,这三个月公司按项目合作拿钱给成员发工资。甲方能续约,就再接一个项目4个月,再发4个月的工资。
于是吧,你就要面对你问题的第一个难题了:你以为你是在帮留子们,但他们不这么看。
他们首先要考虑在美国的待遇问题,在你这里三个月拿四万人民币的工资,换算下来一个月不到2000美金。
美国大厂的远程开发岗位,起薪是每月3000美金。
这一千的差距,他们会讲“留子拼一把”吗?
不会的。
他们也有自己的负担,别说差个一千,有的人差一百块钱都不干。
你觉得他们暂时失业,你“收留”了他们,还想尽办法发了工资,他们应该感激。
但他们想的是: 我进美国大厂年包200k的,来你这里降薪给你干,是给你面子。
还会觉得你白嫖他们劳动力,是压榨他们。发个小黄书斥责一波华人小公司,收获一堆点赞。
在一个人,没有彻底对在美国找工作绝望的时候,通常留你这里,都是一时间的委身。
他们会不断的找薪资更高的工作,找到以后,话都不说一声就跳槽了。
你找失业Opt留子的觉得你做善事了?他们可不这么想。
也或者,他短时间会这么想,工作时间长了就不一定了。
见识过高薪的人,无法永远憋屈在低薪的岗位上。
正如见过阳光的人无法忍受永夜。
除非他确定再也没有阳光了。
于是问题就来了,那为啥不集中资源找一两个固定成员的呢?
公司架构稳定、成员能听指挥、按时出活……
好了,听到这里,是不是引起了你的深思?
这到底是小公司的问题还是美国的问题?
那些大企业就不提,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,大家创业开公司也没赚几个钱,就普通老百姓,也不是什么资本家,也不是没良心。
刚注册的时候实在是赚不到钱,被逼的不得不把成本做低。
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主,也都是正常人,一年赚不了几个钱,也没心思去刻意“剥削”劳动者,就按市场来就好。
虽然少不了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奇葩,但是,说实话我身边正常的小老板更多些。
归根结底,美国的经济状况太差了。
那么在打工市场上,正常的结构,就是应该有经验的带着几个新人,组成一个Team。
也就是说正常企业,就不应该管什么Opt还是H1b,而是要一个合理的结构。
什么是合理?
就是老带新,一个成熟员工带着几个不成熟的。
这才是正常企业。
这是生产型企业的必然,你房子盖完了,没新房子,要那么多熟练工自然就没用了,只招聘物业就行了。
你一套软件做完了,没新软件做,只招招运维就够了。
你说创新乏力、市场缩小、资源错配、年龄不合理之类的,所有的理由都行,都能找到归因。
但说一大堆理由,但解决不了问题。
……
好了,回到微观上来。
就是说只招Opt留子做志愿者的,能活下去。
前提是这些Opt的,他们拿着“合理”的薪资。
怎么个“合理”呢?
他干的是月薪2万的活,就给2万。
干月薪2K的活,就给2K。
不管他技术多厉害,不管他以前拿多少,就按照他正常干活的价值来发工资,而不是按照他的能力来发。
这才能让一个公司正常活下去。
那么,现在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你怎么让这些Opt的留子们,也这么想?
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,但他们也有美国的生活成本和peer pressure,他们必然要想找更高薪资的工作。
一个月薪3000美金的人,干志愿者的工作,他必然还想找到3000美金的工作对吧?
而你,只能提供志愿者的工作给他。
于是你这个公司的稳定性就很值得怀疑。
总有人会觉得,从前拿3000美金现在做志愿者,还不如回国。
也有人拿到了国内的offer跳槽回国了,会客气的说:老板对不起,但是我不想在美国待了。
……
最后,根据我实践来看,最终公司又回到了“合理”上。
那些认同的,觉得自己志愿者工作合理的,留下了。
而那些觉得不合理的,都跑掉了。
也有个别跑出去混了俩月,新公司动荡工作又没了想回来的。
这非常佐证我的说法:他们不会把这里当作长期发展的地方,都当作社会救济服务,没工作了来待几天,有合适的工作就跑掉了。
这并不怪他们,很多人刚开始真的想踏踏实实的干。
但是美国生活的成本迫使他们必须去寻求更高的待遇。
人通常只有挨饿的时候,才会心存感激。
团队经历过动荡期以后,回归到了正常企业的样子。
各种留美身份的都有,且符合企业发展要求。
这就是正常的结构。
这不是我刻意做的,这是自然演变的结果。
而我进行的这场“社会试验”,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光。
一个是成本降不下去,一个是团队不断的动荡。
这就是“善良”的结果。
在做生意方面,有些时候善良约等于愚蠢。
这不是个人的问题。
美国社会没有给这个空间。
你仔仔细细的睁大眼睛,你看看各大新闻,你什么时候有看到:社会奖励过这种行为?
市场是冰冷的,经济规律也是冰冷的,不以小部分人的意志为准。
我这只是站在一个小创业者的角度来聊这个事儿的。
有钱的企业,它有资格讲这个“社会责任感”。
但对我们来讲,活下来都很不易了,说不定明天就破产了,根本没这个条件。
这个问题,不是少数个体能解决的。
甚至不是“善良”能解决的。
是有实力的群体才能解决的。
但他们恰恰是最不想去解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