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保困局:为何年轻人不愿交?信任缺失与制度漏洞
2025年7月,最高法明确,任何“不缴社保”协议均无效,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?将带来哪些影响?
引用来源: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34605365196059415 子任
社保不是强制买的话,估计买的人连百分之十都不到。
不是说大家都懒、都短视,而是这个制度本身让人心里没底。
我自己换了好几个城市工作,北京、广州、杭州、成都都待过,社保也跟着我断断续续地交了好些年,可到现在我还是一肚子疑问。
连续缴纳
第一个让我想不明白的地方是,为什么社保非得“连续缴纳”,不是“累计计算”?
我记得很清楚,刚从北京辞职,休息了三个月去杭州,结果一去人社局办事,对方第一句话就是:“你之前的记录不能算连续。”
我当时愣住了,我明明已经交了五六年,怎么断几个月就跟没交一样?
医保报销额度、落户买房资格、公积金贷款统统清零,就因为我中途换了个工作,断了几个月。
那我之前交的钱呢?不是一笔糊涂账吗?
你说这是“鼓励长期缴纳”,我也认了,但你设这个规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,现在年轻人工作流动性那么高,换城市、换行业早就成了常态,凭什么制度还套着上世纪国企那一套死板逻辑?
再说医保,为什么不统一?
我交的是全国的钱,却只能报销本地的账。
换个城市看病,卡不能用,账户不能转,等待期重算。
我是真不理解,系统不是联网了吗?
怎么还得跑窗口、交材料、盖章、等审核,就为了调动我自己的社保账户?
第二个让我一直觉得很迷的,就是社保账目不透明。
我每个月交多少钱,公司给我交多少钱,工资条上写得清清楚楚,但一查社保系统,只能看到“个人账户”那点余额,公司那部分的钱一笔都没有显示。
去哪了?谁用的?用了干嘛?有没有盈利?有没有亏空?都没有任何记录。
统筹账户这块完全是两眼一抹黑,我能接受你收我的钱,但我不能接受你不告诉我钱去哪了。
我投的不是“善款”,而是未来几十年的生活保障,你不能让我闭着眼睛交钱,到了退休还跟我说“视情况而定”。
还有“最低缴费年限”这事,我也一直搞不懂。
现在普遍要求交满15年才能领养老金。
可现实是,很多人做了十几年个体户、自由职业者,工作不连续、没法一直缴,有的人交了12年,结果到退休只能退回本金,还得扣手续费。
这种做法放在商业保险里都说不过去。
可在社保里,这就成了“合规”。
你再说“制度有要求”,那我想问,这个制度是为谁设计的?
如果它完全不考虑现实、全靠硬指标挡人,那它真的为人民服务了吗?
我再说一个问题,就是“统筹账户”这个事。
说白了,公司给我交的钱都进了统筹账户。
可是这些钱,跟我没关系了?
我查不到、看不见、也用不了。
有人说这是为了“共济”,我也不是不理解,可你要共济,也要有账目吧?
要让我看得明白吧?
现在是你拿了钱,我啥都不知道。
如果这不是“国家级的理财产品”,那至少也该有个公告,让人知道钱去哪了。
说到底,我真不是一个抵触社保的人,我愿意交,我也明白它的意义。
但你不能让我在毫无解释、毫无信任的前提下,像个哑巴一样,把每个月好几千块交进一个看不到的深井里。
你说是“为你好”,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好在哪?能不能让我算一笔清楚的账?能不能别搞这么多“连续”“等待期”“最低年限”这些莫名其妙的门槛?
我再补充一点现实的原因,还有很多人不交社保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交,问题的根源,都在于一个结构性的漏洞:劳务派遣与外包制度的滥用。
现在企业逃避社保成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:我不直接雇你,我找个“外包公司”雇你。
比如你在工厂干活,合同却是和“XX人力资源公司”签的,这家人力公司再跟厂方签个用工协议,就把社保责任、工伤责任全都转移走了。
更离谱的是,有的“外包公司”压根不交社保,甚至一年换一家公司名头,今天叫A公司,明天换成B公司,把员工档案一转,就“洗白”了。
很多快递员、外卖员、仓库工、建筑工,全部都是这种“第三方用工”,表面看着有合同有工资,实则社保完全缺位,发生工伤没法报销,老了连养老金都没得拿。
这种操作,国家不是不知道,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因为用劳务派遣解决了大量的“就业问题”,让一些数据好看,但牺牲的是工人的基本权益。
说到底,如果不把“劳务派遣”“外包”这些漏洞堵上,社保制度永远是个筛子。
你一边喊“依法缴纳”,一边放任企业“转嫁义务”,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?
你看这次最高法出台的解释,说得很硬气:任何“不缴社保”的协议都无效,不管是企业提的,还是员工自愿的,统统不算数。
甚至明确说了:员工因为企业不缴社保解除合同,可以要求经济补偿,工作满一年赔一个月工资。
看着像是一场“制度性胜利”,可现实里有多少人能打官司、能维权、能走完流程?小企业、工地、私营厂,有几个老板会乖乖给你开解除证明?
你一提诉讼,他立马换号跑路,工资都不结了。
你说“去仲裁、打官司”,那我问你,这个仲裁程序是不是对普通劳动者友好?你让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,去找证据、写申请、准备资料,可能吗?有些连劳动合同都没有,凭什么去仲裁?凭一张口头约定?
所以说,要解决社保问题,第一件事不是修改缴费比例,也不是讲什么“公平原则”,而是得坚决取消劳务派遣和外包。
所有用工关系,必须直签、实名、上社保。一旦发现企业规避,必须重罚。这个制度才可能开始建立起信任。
否则你不从源头上堵住漏洞,后面讲再多法律条文,都是空谈。
养老金缺口
我再说说养老金缺口的事。
中国目前采用的是“现收现付”的模式,就是我们现在交的钱,不是存给我们未来用的,是直接拿去发给现在的退休人员了。
那你想想,如果年轻人越来越少,退休的越来越多,未来谁来补这个窟窿?
很多研究说,2035年前后,养老金会出现全国性入不敷出。
听着就让人焦虑。
年轻人不是没脑子,他们能算这笔账。
社保系统不是像银行理财,能把你存的钱稳稳生出利息,而是一个不断被人口结构拖累的系统。
那在这个前提下,怎么可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持续缴纳?
所以,回到这个问题的根本。
交社保,从来都不是一个“道德问题”,而是一个“信任问题”。
中国的年轻人不是没责任感,只是太清楚什么叫不透明、不确定、不回应。
他们交钱,想知道钱去哪了,不是“刁民心理”,是正常的公民权利。
如果制度值得信任,我们愿意交;
如果制度遮遮掩掩,我们自然迟疑。
你不能一边说“这是为你好”,一边又不给任何解释;不能一边说“这是全民共享”,一边又让数据孤岛、政策封闭、操作复杂;更不能一边立法强制缴纳,一边对企业逃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年轻人不缺责任感,他们只缺一个愿意回应的制度,一个能兑现承诺的社会。
不是你在上面讲一堆“法定义务”,我们就会听话,而是你先把制度讲清楚、设计好、运行通,再来谈义务,这才有说服力。
希望有一天,不是靠劝大家交社保,而是制度本身就让人觉得安心、愿意投入。 那时候,不管收入多少,大家都会主动把它当成自己的基本保障,而不是负担。
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该有的样子。
不是靠强制、不是靠忽悠,而是靠信任,让每一个人心甘情愿。